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已完结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标签:言情,穿越,短篇来源:掌中云作者:本书编写组主角: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是由作者本书编写组写的一本轻类型的小说,内容新颖,文笔成熟,值得一看。《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精彩章节节选:孝老爱亲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文化一脉相承,而又具备崭新的、更为丰富的时代特征。孝,指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和做学问的根本,“...

精彩章节试读:

孝老爱亲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文化一脉相承,而又具备崭新的、更为丰富的时代特征。孝,指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和做学问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相互的,并非单方面的顺从、尊敬。孝悌不是教条,也不是自私之爱,它是培养人性光辉的大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作为五大类道德模范评选中的一类,孝老爱亲模范的事迹尤其动人肺腑。当我们看到同时照顾3个残疾病人的89岁的陈九老人的故事,当我们看到赡养106岁截瘫婆婆的82岁儿媳张公兰老人的故事,当我们看到带着瘫痪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当我们看到一边赡养疯父一边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的故事……有谁还能再忍住眼中的泪水?有谁还会再说人心不古?

孟佩杰:带着瘫痪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

孟佩杰,女,汉族,1991年11月生,山西临汾隰县人,共青团员。2010年,孟佩杰成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2012年应邀成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嘉宾;被评为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

养父出走、养母瘫痪……磨难一次次降临,但她却选择坚强面对。10多年来,她知孝感恩,对养母悉心照料、任劳任怨。

一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

久病床前有孝女

孟佩杰5岁那年,亲生父亲去世。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将她送给刘芳英夫妇收养。然而,祸不单行,1998年,养母刘芳英患上了椎管狭窄症,经过治疗只能依靠双拐勉强走路。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艰难的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那年,孟佩杰只有8岁。

一切来得太突然。还在上小学的孟佩杰一下被推到“家长”的位置。从此,孟佩杰便承担起照顾瘫痪养母的重任。冬天要烧炉子,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由于身子小,够不着灶台她就站在小凳子上,每天弄得一脸煤土一脸灰,摔伤、烧伤过多少次,她已记不得。“圆圆的是蒜,长长的是葱,扁扁的豆角绿茵茵……”到市场去买菜,不认识蒜、葱、豆角,她就这样按照妈妈编的顺口溜记忆、识别。

2009年,刚刚成年的孟佩杰要到临汾上大学,她作出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母亲去上学。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母女身在异乡的租住屋不足10个平方,靠墙的是一张单人床,床边加了一块木板供她娘俩暂时栖身,床上铺着块很大的塑料布,塑料布上又垫了褥子,因为刘芳英瘫痪大小便失禁,她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弄脏床单被褥。一张小课桌放电视,一个简陋的灶台同时又兼是餐桌,床下和墙角堆放着衣物。

对于一个妙龄少女,这样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呢?孟佩杰身上发生了怎样令人动容的“小故事”呢?

孝女无言,同学和老师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从中学到大学,孟佩杰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小跑着,一路小跑着去上学,一路小跑着回家照顾养母,经常跑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

妈妈病倒后,两个人既要生存又要治病,本来就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为补贴家用,孟佩杰一有时间就上街帮人发传单,原来白白的女孩生生地晒成了“黑姑娘”。

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三十分钟……长年瘫痪在床的养母排便困难时,孟佩杰就用手指帮她一点点地抠出来。要知道,孟佩杰此时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啊!

孟佩杰从不乱花钱,对自己很小气,对养母却很大方。她从牙缝里节省下来钱给养母买衣服,而自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家孩子不要的旧衣服。在其他同龄女孩纷纷开始化妆打扮的时候,孟佩杰梳着最简单的学生头,把有限的钱都用在了日常开支和养母身上。“我少买件衣服,少吃顿好饭,妈妈就能多买些好药,少遭点罪。”

有一次,孟佩杰参加同学生日party,她舍不得喝饮料,就把自己那瓶悄悄装起来,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急匆匆地跑回家给养母喝。2010年暑假,孟佩杰冒着酷暑在街上发广告传单,挣了1300多元钱,领到工资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养母爱吃的红烧肉和猪头肉。吃着香喷喷的红烧肉,看着变得黑黑瘦瘦的女儿,养母泪流满面。

刘芳英“很庆幸”当年收养了孟佩杰:“当时想收养孩子,但又觉得与5岁的孩子不易培养感情,后来经不住孩子生母的一再请求,决定收养她,没想到这成了我一辈子最正确的决定。”说起往事,说起12年来孟佩杰遭的罪,刘芳英泣不成声:“我照顾了她三年,她却要照顾我一辈子,我下辈子还给她做母亲,我一定报答她!”

“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源自亲情的孝悌故事常常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而像孟佩杰这样十数年赡养瘫痪养母的故事,因其超越亲情而更加激动人心。

孟佩杰的事迹走进公众视野后,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社会效果。大家认为,孟佩杰身上闪耀着人性最宝贵的光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09年,临汾市委授予孟佩杰母女“文明和谐家庭”称号;2010年,孟佩杰被评为临汾市年龄最小的“十佳道德模范”。

2010年上半年,临汾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开展“宣传孟佩杰先进事迹,争当新时代道德模范”活动。孟佩杰的事迹,也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宋秀岩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分别派人看望慰问。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大力宣传其美德。随后,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四部门联合作出决定,授予孟佩杰“孝老爱亲模范大学生”荣誉称号,一场向孟佩杰学习的热潮在三晋大地掀起。

很短的时间内,“临汾最美女孩”走红网络,网民们纷纷为孟佩杰“盖楼”祝福。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孟佩杰脱颖而出。颁奖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奖牌戴在孟佩杰胸前,并勉励她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当晚,守在电视机前的临汾市尧都区车站街居民孔庆荣老人感慨地说:“孟佩杰孝行善举感天动地,时代呼唤这种精神。”

孟佩杰载誉归来,山西人民纷纷将鲜花和掌声送给这位山西籍贯的“全国道德模范”,为山西诞生了孟佩杰这样的孝女而自豪。临汾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向孟佩杰学习,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决定把孟佩杰事迹列入本校教学课程必修课,让孝老爱亲美德届届传承。

更让孟佩杰欣喜的是,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专门会议,为养母刘芳英制定了治疗方案,争取明年孟佩杰毕业时,让刘芳英能借助器械站起来。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纷纷和学校联系,希望孟佩杰毕业后到他们那里工作。

最受震撼的是与孟佩杰同龄的90后群体。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学生车青青说:“孟佩杰的事迹对我教育很深,使我认识到从小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后才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郭学旺说:“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心理与时代精神,尤其是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的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孝文化。”

孝女孟佩杰的事迹也感动着神州大地。全国各地素不相识的人们纷纷专程赶到临汾看望孟佩杰母女,并捐助钱物。在宁波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华慈孝节上,孟佩杰入选中华慈孝十大人物。

当有人怀着尊敬的语气说起这些,孟佩杰却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她总是平淡地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孝顺和孝敬的区别在于一个顺一个敬,顺着老人与尊敬老人,其实这两者是相互的。老人们需要的并不多,只是希望有人花时间多陪他们聊聊天而已。”

王冬梅:苦难磨砺出的孝老养女

王冬梅,女,1970年出生,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太阳组村民。先后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好儿女荣誉奖章;甘肃省第二届敬老爱亲模范;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

当生活的不幸、家庭的重担山一般向她压下来的时候,她没有退缩、没有逃避、没有怨言。20多年来,她用无私的爱,悉心照料瘫痪卧床的养父和高龄的奶奶,向世人诠释了一个真爱的故事。

她弱小的双肩过早地扛起了全家的重担

今年42岁的王冬梅两岁时被收养,与养父、养母一起生活,养父养母家中还有一双老人。当时养父母的父母也就是冬梅的爷爷、奶奶都健在,家里虽不富裕,但养父母凭着年轻力壮,辛苦劳作,一家五口过着清贫但尚能过得去的生活。那时,小冬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别的孩子一样,背上书包上学。

慢慢地,两位老人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患病的老人、破烂的土屋、外加几亩薄田,一下子打破了小冬梅童年的梦想。那一年,冬梅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回家了。小冬梅上不了学,却背负上了沉重的负担,她不但要照顾养父母,还要下地劳动,操持家务。穷人家的日子再艰难也要活下去呀!两眼望着前方,小冬梅,坚强些!

王冬梅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现实条件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的老人,按照养父母的安排,王冬梅决定招赘一个上门女婿。最后,她和从外地逃荒到两当的陕西农民邓久龙结婚。

有了伴侣,日子也有了奔头。婚后,王冬梅和丈夫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贫困艰难的家,小日子开始有了起色。没过多久,爷爷去世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奶奶的病情也日益加重。两位老人更多的时候是蜷缩在床上,不能下地,眼睛也看不见了,而且经常会发脾气。

以后的日子里,奶奶发脾气时,王冬梅总是顺着老人的心思,讲些高兴的事,想着法子哄老人开心。她这边说说,那边劝劝,老人高兴了,她也觉得很开心。每天,王冬梅首先帮奶奶穿衣、洗脸、梳头,然后根据她的口味和爱好,面条、稀饭、馒头、菜粥。尽管生活艰难,但隔三差五的,王冬梅就尽量换点花样,让奶奶吃得高兴,吃得顺心。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更坚强

20年来,王冬梅就是这样,一边料理家务,一边侍候老人,整天在田地里,整天围着锅台团团转,连出门的时间都没有。好在,老实巴交的丈夫鼎力支持,庄稼活大多靠丈夫一人承担,才使王冬梅能够腾出精力精心照料老人。

雪上加霜的是,到了2004年,王冬梅的养父也突然发病,无法下床。这下,王冬梅更忙不过来了,奶奶和养父都相继卧床不起,吃喝要人喂,衣服要人穿,大小便要人帮,刚刚照顾了这个,那个又在唤人。但是,王冬梅凭着一颗赤诚敬重的孝心,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照顾长期卧床的病人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奶奶长期卧床不能翻身,王冬梅每天帮她翻身,擦身换洗;她不分寒冻暑热,为养父按摩、擦洗。太阳好的时候,她还经常把两人抱到院子里晒太阳。长期的卧床让奶奶的脾气更加暴躁,常常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冲着王冬梅夫妇发火,甚至摔盆砸碗。对此,王冬梅毫无怨言,她说:“是几位老人养育了我,我要精心伺候老人,让她们安享晚年。”

不知道为什么,苦难的瘟神缠着王冬梅一家,就是不肯离去。没过多久,王冬梅的丈夫邓九龙因积劳成疾,于2007年农历正月初十突发脑溢血,情况十分危急。王冬梅赶紧上县城去请医生。可祸不单行,在接上医生返回家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王冬梅头部、胳膊、腰腹受到重创,被送往县医院救治。第二天丈夫也被送到县医院,二人同时住院治疗。

住院半个多月,王冬梅伤愈出院,身体没有留下多大的伤害,可她的丈夫虽没有了生命危险,却已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还欠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

面对接踵而至的飞来横祸,尽管坚强但总归是一名弱女子的王冬梅仿佛觉得天塌地陷。一次次的打击,一次次的磨难,王冬梅的眼泪已经哭干。但最终,她再一次咬紧牙关,再一次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好好活着,伺候家人,抚育孩子,尽孝尽责。生活的重担又一次压在王冬梅的肩上,她说:“我不能撇下70多岁的养母和瘫痪在床的丈夫不管。”

好人一生平安

对于王冬梅这样的境遇,人们往往会用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警句安慰当事人,安慰那些受苦人。王冬梅受尽了苦难,她的好日子来到了吗?

在王冬梅的心中,能够有饭吃,有衣穿,亲人不再遭受重病的折磨,这就是幸福。这些年,靠着自己柔弱却坚强的双肩,王冬梅含辛茹苦,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两个孩子也已初中毕业,学会了做饭和理发的手艺,在县城里打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王冬梅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现在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伺候养母和丈夫身上,一有空闲,就和他们聊天,说说外面的事情,宽宽他们的心。

对此,王冬梅已经满足了,如今,她的脸上常常挂着幸福的笑容。

“尽管老人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养育了我,我就有义务赡养他们。”

张蕾:带着盲父上大学

张蕾,女,1987年2月出生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永靖村,铜仁学院中文系学生。2010年,她荣获第二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

父亲失明、母亲离去,身后还有一个7岁的弟弟,从8岁开始,她就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不但支撑起了一个家,还为了照顾好盲父而带着他读大学,谱写了一曲当代青年孝老爱亲之歌……

拉二胡乞讨卖唱

张蕾家在印江自治县杉树乡永靖村,8岁那年,父亲张正学因患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而完全失明,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一去不回。懂事的张蕾坚定地对父亲说:“不要怕,我要养活您和弟弟!”

张蕾清晰记得,母亲出走第二天,村中长辈劝她放弃读书,应该开始学会养家糊口。面对双目失明的父亲,年幼的弟弟,懂事的小张蕾流着泪点点头。

那一刻,她的童年结束了。从此,她就牵着父亲在地里犁土、在田里栽秧,干着繁重的农活,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每天天擦亮,小张蕾就揣着几个土豆和红薯下地犁田,栽秧,干着各种各样的农活,中午,还要回家给父亲、弟弟做饭。每天都要干活到夜晚11点才一身疲惫回到家。怕年幼的弟弟吃不饱,平时吃饭时,张蕾总是自己吃小碗,给父亲和弟弟吃大碗。

辍学一年半后,在父亲的坚持和青岛市妇联的资助下,张蕾又回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小张蕾发奋读书,不孚众望,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印江民族中学。

今天大多数的高中生生活优裕,然而,高中三年,张蕾基本没有吃肉,连白米饭都很少吃上,她吃的多是家里种的红苕、洋芋或是萝卜。一次,学生食堂里蒸饭的阿姨不小心弄翻了张蕾的饭盒,里面全是萝卜,一粒米饭都没有,好心的阿姨就给她装了一盒米饭。吃饭时,打开装满白米饭的饭盒,张蕾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明白是好心的阿姨给自己的,她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学校的老师们知道她家情况后,送了她一袋米,她舍不得吃,把这袋米背回了家,首先给父亲、弟弟蒸了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

有些人在苦难中怨天尤人,而张蕾却从苦难中看到了一个个好心人的善心,对于这些好心人,张蕾十分感激,她常常想:如果自己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去帮助那些和需要帮助的人。

带着盲父上大学

张蕾在逆境中刻苦学习,2007年考入铜仁学院中文系。同时,张家双喜临门,在姐姐的帮助和鼓励下,弟弟也顺利考上了贵州职业警官学院。

高兴之余,姐弟二人又犯难了:家里只剩下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父亲了,怎么办?年仅21岁的张蕾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父亲上大学,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赡养父亲。

在父亲坚决反对时,张蕾拉起父亲的手说:“小的时候,我牵着您的手去流浪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您过上不再流浪的生活,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您一定要去,您不去,我就不能安心学习啊!”

2008年开学后,张蕾带着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房子,月租仅60元。因张蕾住在新校区,与父亲的住处相隔3公里,每天放学后,都要去给父亲做饭。3年多来,张蕾每天往返于新、老校区之间,徒步行程达1万多公里。

“总有一天,黑暗会变成光明!”

生活就是这样,困难也还是得走下去!面对黑暗和困境的无助,你只能变得坚强,别无他途。历尽苦难,张蕾相信,只要用越来越强大的心走“夜路”,总有一天,黑暗也会变光明!

爱能改变世界,爱改变了张蕾的世界。2009年以来,张蕾带着盲父上学的孝老爱亲事迹感动了无数同龄或不同龄的人们,她的故事被学校知悉以后,2009年被铜仁学院授予道德模范标兵,学院团委授予“五四青年”奖章,为她免除4年学费。2010年她成为全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如今,张蕾已经通过了铜仁学院的员工招聘考试,即将成为学校档案馆的一名管理员。

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对此,张蕾平淡地说:“成为道德模范以后,生活最大的变化是比以前更繁忙,也更加注重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当然有大家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们家的生活困难程度也有所缓解,近来我除了跟往日一样照顾父亲以外还打一份工,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学习,还有就是面对媒体的采访等等。对于将来,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学习、生活上都更努力去进取。”

“该你飞翔时,绝不能去爬行”。

王欣、顾金钟:知心爱人不离不弃

王欣,女,汉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港油田总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顾金钟,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公安局大港分局海滨派出所民警。王欣先后获得“杰出的人民警察妻子”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顾金钟荣立个人一等功,荣获天津市公安局授予的爱岗敬业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2011年,夫妻二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19年前,王欣、顾金钟新婚仅仅四个月就遭遇了人生中的大不幸——丈夫顾金钟在押解犯罪嫌疑人时发生车祸,颅骨骨折,额头塌陷,颈椎粉碎性爆裂,高位截瘫。然而,王欣并没有被击倒,她坚守爱的誓言,不离不弃。十几年来,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和毅力,艰辛付出,想尽一切办法,精心照料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2004年,顾金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重返工作岗位,作出了突出成绩,被誉为警界“保尔”。他们相濡以沫,不向命运屈服,让人们看到了一份爱情所能绽放的光芒。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十几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在顾金钟遭遇车祸后,王欣从未想过要弃他而去,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扛起了丈夫和家庭的希望。身为护士的她,白天在医院忙碌,晚上回家坚持为丈夫按摩,换煤气罐、洗衣做饭、体贴双方长辈、弟弟妹妹,王欣以柔弱的肩全都担起。公休日、节假日,无法再轻闲。

外表娇小、秀丽的王欣的心中,永远洋溢着阳光与欢乐。长期的病痛折磨,使内向的顾金钟性格变得抑郁,脾气也经常暴躁。王欣默默的包容了一切,并为此求教专家,了解到要缓解顾金钟的心理疾病,一定让他尽量多和外界接触,融入社会,唤起对生活的热情,让身体和精神都重新站立起来。

经过坚持不懈地锻炼,1994年底,顾金钟终于拄着双拐,迈出了抗争命运的第一步。无论去商场、饭店、办公楼,细心的王欣总是先熟悉环境,找好楼梯、卫生间的位置,再招呼丈夫像登山一般走上去。顾金钟不仅身体上站了起来,精神上也“站了起来”。

一年的7月,王欣做腹部囊肿和阑尾手术。顾金钟拄着双拐来到医院,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手术结束后,望着王欣疲惫憔悴的脸,顾金钟泪流满面,一只手使劲握着王欣的手,把妻子送的“平安扣”放在她的胸前,祈祷着妻子早日康复。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怜爱和感激。

顽强站立,重回工作岗位

受伤后的顾金钟很快开始康复训练。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坐起、站立、迈步……每一次引发的疼痛都能让人虚脱。他不屈不挠,咬牙坚持,心里默念:“我不能放弃,既然命运残酷对待我,那我就要与命运抗争!”

经过几年的努力,顾金钟终于拄着双拐,重新站立起来,迈出了第一步。他本可以不用上班,居家休养,度过余生,他是因公三级伤残,全额工资照领,一切待遇不变。但他要克服病痛和不便,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自己的人生价值。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顾金钟不仅经受了身体的伤痛,更是在精神上顽强地挺立。他的这种精神一直在感染着我。在我心目中,他才是生活的强者,是真正的英雄!与他相伴,让我收获了坚强与幸福。”王欣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

“感谢你,一路艰辛陪伴,一生中有你,真好!”

曹阳飞宇:寒门学子携病父上大学

曹阳飞宇,男,1988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坪山社区横街。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学生,中共党员。2009年入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10年2月,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卖掉祖屋救治父亲,一边读书、一边悉心照顾生病的父亲……身为“80后”,曹阳飞宇过早地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做了最好的注解。

寒门学子早当家

和大多数同龄人比较起来,曹阳飞宇有一个不幸的童年。1996年,当时只有8岁的飞宇遭受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打击,母亲患胃癌病逝。

母亲去世后,父亲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和精神支柱,年幼的小飞宇随父亲到厦门打工。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虽苦却也踏实。然而,父亲年龄渐老,且病痛多发,在厦门先后换了十几家企业,生活拮据,甚至因为拖欠房租被狠心的房东赶出家门。

生活的艰辛让小飞宇更加关爱父亲。父亲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每当发病,小飞宇都会迅速奔向社区诊所请医生,及时为父亲减轻痛苦。平时,小飞宇则担当起父亲的“家庭医生”,为父亲按摩、捶背捶腰。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消磨掉小飞宇的学习劲头。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勤奋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良。2008年9月,曹阳飞宇顺利考入三明学院外语系,成了一名大学生。

卖掉房产为父治病

对于曹阳飞宇父子来说,2009年1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大年三十,但它也是这个80后男孩生命中黑暗的一天。那天,61岁的父亲突然高烧不退,不停地咳嗽,情绪很不稳定,身体极度虚弱。送进医院后,被确诊为血行性播散型肺结核及慢性肾功能衰竭。院方建议住院治疗,否则生命危急。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治疗需要,飞宇的父亲先后辗转厦门中山医院和杏林医院,期间多次昏迷,并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出现了精神异常,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也不配合治疗。所幸的是,在医生的全力抢救和飞宇的精心护理下,父亲病情终于暂时得到的稳定。由于正值春节假期,没有其他亲人前来照顾父亲,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年轻的小飞宇一人承担了照顾父亲的全部任务,从联系医生到筹措资金,从买饭喂药到精神安慰,从洗脸擦身到端屎端尿,飞宇稚嫩而单薄的身躯承受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苦点累点,不是过不去的坎。难以逾越的坎是医疗费。父亲住院转眼半个月过去了,元宵将至的时候,家里的积蓄也差不多花光了。

绝不能眼睁睁看着父亲因为无钱治病而去!为了能挽救父亲的生命,倔强的飞宇咬牙下了一个决心:卖掉老家的房子,给父亲治病!飞宇虽年轻,但生活的磨难让他明白,房子是身外之物,父亲的生命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携父上学,校园尽孝道

为了给父亲治病,这个家庭可以说已经倾家荡产了。面对病重的父亲,飞宇曾想休学照顾父亲,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飞宇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大学!

刚开始,父亲总睡不安稳,每天深夜都要醒来好几次。父亲一醒,飞宇也跟着起床,测体温、喂开水、扶父亲上厕所。父亲住进三明市第一医院那段时间,飞宇每天要坐40多分钟的公交车,中途还要转一趟车才能到医院。

一边是一个20岁孩子的苦和累,一边还要哄父亲开心。长期的疾病,让飞宇的父亲情绪低落,脾气也不大正常。对此,飞宇没有一句怨言,更是一步也不敢离开,他陪父亲聊天,给他打气,给他讲学校的事情,还时不时地用一些笑话和幽默故事哄父亲开心。有几次,发脾气的父亲在飞宇的劝慰下露出了笑容,然后酣然睡去。飞宇躲进走廊,任泪水悄悄地流淌。

尽管生活不易,但飞宇想方设法让父亲快乐。2010年1月30日,是父亲的生日。从小到大连自己都没过过生日的飞宇准备给父亲过生日。那天,飞宇花8元钱买来了一个小蛋糕,带到病房。点上蜡烛,播放生日歌。烛光中,他轻轻扶起父亲,空荡荡的病房里,父子俩对着蜡烛相互安慰,相互鼓励。

看着父亲脸上的笑容,看着父亲眼眶中的泪花,飞宇真想哭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但看着父亲,他强忍住了眼泪,不断告诉自己:我是一个男子汉,我要坚强!我要坚强!我不能让父亲看到我的脆弱。他用勺子将蛋糕一口一口喂进父亲的嘴里,父亲的脸上一次次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他播撒爱的阳光,照亮了众人

2009年以来,曹阳飞宇“携父亲上学”一事在三明不胫而走。在曹火生住院期间,三明市委领导作出指示:“请团市委前往了解,若情况属实,其状况实属不易,行为也很感人,我们应该予以帮助,有何建议可以提出。”

之后,三明市社会各界纷纷向曹阳飞宇父子伸出援助之手。三明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展开援助,千方百计帮助曹阳飞宇父子渡过难关。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马国防和院长郑建岚得知情况后,立即代表学校看望曹阳飞宇父子,并送去五千元慰问金。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要求切实做好曹阳飞宇的资助和帮扶工作,并决定减免他的学费;校工会和团委及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校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募捐,全校师生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目前已为曹阳飞宇捐款近12万元;校办公室出面与市第一医院协调专家诊疗,解决病房床位,并安排出院后的曹父在学校附近的华瑞老年公寓养病;校后勤部门专门为曹阳飞宇提供每天十二元的特殊餐券。

飞宇父亲的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搬进了学校附近的老年公寓单人间。2010年8月,经过小飞宇一年多的精心照料,父亲的病情已基本趋于稳定,他重新回到老家居住。“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我们的生活一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的。”飞宇父亲对未来充满信心。

曹阳飞宇生活好转后,他把爱心款的剩余部分,转捐给那些品学兼优但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同时表示,自己有了稳定收入后,会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我的体力和精力可以透支,因为我还健康,但是父亲却不能再有半点闪失,那已经是一个脆弱的生命,我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激励父亲生的希望。”

陈九:照顾3个残疾人的89岁最美母亲

陈九,女,汉族,1923年10月生,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皇甫街道办事处前皇甫村村民。2010年,陈九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对于许多老人,89岁是当奶奶甚至祖奶奶的年龄,应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可濮阳市高新区皇甫办事处前皇甫村的陈九老太太却仍在为一家四口人的生计奔波。年近九旬的她是这样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瘫痪的儿子、痴傻的侄儿、91岁的大伯哥,这三个人的吃喝拉撒等生活起居都要由她来操持。这样一位命运坎坷而又韧性十足的老太太,历经生活磨难,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堪称“最美母亲”。

天作孽,灾难接踵而至

不知道为什么,老天总是把飞来横祸降临在陈九家里。陈九的丈夫张玉科1958年就因病离开人世。去世前,他把照顾这个家的重担托付给了陈九。那年,30多岁的陈九还算是如花的年龄,儿子也刚刚一岁。为了照顾这个家,她含泪在丈夫面前立下誓言:“决不改嫁,只要自己活着这个家就决不会散。”从此,这寡,一守就是53年。

在多年守寡中,陈九老人曾经有过短暂的幸福生活。儿子张宝堂从小智力就有点问题,多年没有成家。8年前,光棍儿子曾娶回一个四川女人,儿子终于成家了。儿媳妇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几分的生机,也带来了一点儿希望。可命运总是捉弄人,3年前,儿媳妇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沉重的打击,让这个家庭再次陷入沉寂。儿子张宝堂也因此病情加重,精神出现了问题。迫于生活的压力,陈九老人为儿子赊了台旧补鞋机,让他每天上街给人补鞋,虽然每天仅有一二十元的收入,但也能为这人家救救急。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阴雨。2009年冬的一天,儿子张宝堂被撞成重伤,肇事车逃逸。因无人赔偿医疗费,自家也拿不出钱,腿和胳膊全部被撞断的儿子在医院治疗半个月后只得回家,从此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吃喝拉撒全靠母亲陈九料理。

陈九的嫂子许多年前就去世了,留下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痴呆儿子。嫂子临死前把傻儿子托付给陈九,陈九答应,把傻侄子当亲儿子看待,“只要自己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侄子饿着”。陈九的嫂子带着感激离开了人世。从此,几十年如一日,陈九含辛茹苦,把侄子拉扯成人。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眼瞅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不幸再次降临。2009年,这个家庭唯一能下地劳动男人——陈九的大伯哥赶牲口车时撞倒,摔断了腿,从此,这个也已91岁的大伯哥卧床不起。大伯哥张玉会老伴去世早,身后没有子嗣,谁来照顾他呢?

自此,两个家庭、3个残疾男人的生活重担就这样沉重地压到了陈九老人一人身上,其时,老人已至耄耋之年。

老人坦然面对灾难

面对接二连三的灾难,陈九老人坦然面对,她以一名母亲博大爱心,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个家。家里3个男人,既病且老。为方便照顾,陈九就把一家人都安排在一间房子,相对像样些的床铺和被褥分给了侄子、儿子和大伯哥,自己睡在低矮的小炕上,没有一块完整的木板,被褥又旧又烂,她一住就是数十年。

每当有人谈起今后的生活,91岁的大伯哥张玉会禁不住痛哭失声,但陈九老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哪怕是在说起自己的困难时候。

难道是陈九老人已经被接踵而至的灾难折磨地麻木了?不是的!这个89岁的老人的眼泪早已流光,生活的磨难带给她的,只剩无比坚强!

苦难的经历,长期的劳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无情的岁月霜刀,压不垮陈九老人的信念,却剥蚀了她当年的风华和挺拔的腰身。她的背驼得更厉害,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40公斤。

家里3个瘫痪在床的残疾人,每天洗衣服和晾晒被褥都成问题,老人每次都先把衣服泡在盆子里,放点洗衣粉泡上半小时后搓几下带水搭晾到绳上。然而,洗衣服、晾被子这些活儿,对陈九老人来讲还是容易的,难的是照顾三个男人的吃喝拉撒。三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三个大男人的大小便问题,都要由陈九来打理。儿子大小便都在床上,陈九每天都要为儿子洗床单,为减少洗被子和床单的次数,老人在床上垫废纸,让儿子大小便解决到纸上,之后陈九老人再扔到厕所里。每天晚上,儿子都要因解手喊陈九老人五六次。儿子被撞的半年里,陈九老人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三个人中,只有大伯哥张玉会可以自己吃饭,儿子和侄儿都需要喂着吃。三个人都不能洗脚,陈九每隔几天,都要烧上一锅热水,一个一个地为他们洗脚。

这样的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一天可以,一个月也许能坚持,但89岁的陈九老人的坚持,却是数年、十数年、数十年;老人用无尽的善和爱温暖残缺的生命,以母性的光辉照亮暗淡的生活,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韧度和亲情的大爱。

她的爱感动了社会

陈九老人含辛茹苦照顾3个残疾人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了千家万户。众多爱心人士纷纷向“最坚强母亲”伸出援手;村里还安排了专人帮她料理家务、打理农事。村委会已指派多名邻居轮流为老人干些体力活,要求老人家里每天不断人,帮助陈九老人一家已成为全村人的责任。

同时,村委会还为陈九老人申请了低保,每月可以领到50元钱,为张玉会办理了五保手续,每年发放10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这也是陈九老人和3个男人生存的来源。30多年来,因家境贫困,陈九老人从未买过新衣服和鞋子,家里所有衣服都是邻居们穿旧送来的。老人的儿子因腿伤需要打针吃药,村委干部经常买药送来,村里的大夫也经常来免费处理。

未来会怎样,老人没有时间去想,她心里想的只有这个家的生活和怎样照顾好自己的亲人。为了照顾这个家,她守寡53年,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着这个残缺的家,用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怀着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诠释着无疆大爱。

杨德碧:三次“留守”的“编外儿媳”

杨德碧,女,汉族,1970年4月生,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村民。先后荣获涪陵区委、区政府表彰的2009年孝顺儿女称号;重庆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妻子,也是一名善良慈祥的母亲,更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与丈夫结婚后,她担起了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丈夫意外身亡后,她毅然选择留守,20年如一日赡养着这对老人,真心呵护、关怀备至,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孝老爱亲的美德,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编外儿媳”。

她走进了这个“留守家庭”

1992年的一天,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喜气洋洋,22岁的村民杨德碧与27岁的吴明超喜结连理。与一般婚礼不同的是,坐在高堂上的长辈中,除了新郎和新娘的父亲外,还有新郎吴明超前妻的父母刘永禄和王光明夫妇。婚礼的酒席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在贺喜的同时也都纷纷猜测:“吴明超娶了杨德碧后,还会留在前妻的家中赡养前妻的双亲吗?杨德碧会愿意照顾丈夫前妻的父母吗?”

这个特殊的家庭到底是怎么组成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3年前,今天的新郎吴明超与刘永禄的幺女儿结成夫妻,但结婚不到1个月,妻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吴明超本想一走了之,但幼年丧母的吴明超看到年迈的刘永禄夫妇孤苦无依,内心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他双膝下跪,向两老磕了一个头:“爸!妈!如果您幺女儿一年内回来,我就做你们的女婿。如果她不回来,我就做你们的儿子,为你们养老送终!”上门女婿吴明超选择了留守,留守在岳父母家照顾岳父岳母,从女婿变成了“儿子”。此后的日子里,吴明超殷心伺候两位老人,两位老人深受感动,决心亲自为他重新选择伴侣,操办婚事。这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结婚第一天,杨德碧就给“公婆”换上了新床单,铺上了新垫絮,并毫无芥蒂唤两位老人为“爸妈”。为了将两位老人照顾好,杨德碧每晚都将洗脸、洗脚水端到他们身前。铺盖、蚊帐、垫絮总是先给老人换新的。杨德碧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王光明夫妇的顾虑。

为了改善拮据的家庭状况,在征得两个老人的同意后,吴明超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从此,所有的家务农活全落到了杨德碧一个人的肩头。她每天很早起床给“公婆”弄完早饭后就扛着锄头、背上背篼到田地里去挖土种菜、挑粪施肥、栽秧挞谷、犁田耙田,别人一家人做的事,她一个人做,回家后还要洗衣煮饭、剁草喂猪;到了农忙时节,她常常是天不亮就出门,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强忍着,累了就在田埂上坐一会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栽秧挞谷。

吴明超在外打工期间,总是省吃俭用地积攒一些钱寄回家,丈夫怕她累到了,让她用这些钱雇人干粗重活。丈夫的心意让杨德碧很是心甜,但她还是瞒着丈夫自个儿干完所有的活,把那些雇人干活的钱用来给“公婆”添置衣物,为“公婆”买爱吃的东西。杨德碧没有给自己过过生日,但两位老人的生日她都熟记于心;逢年过节,她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叫上自己的父母和“公婆”一起度过,让老人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着家的温馨……

丈夫去世,她选择了“留守”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1月,吴明超在煤矿工作时不幸瓦斯中毒死亡。消息传回家中,杨德碧一家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全家人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哭得几度昏死的杨德碧,醒来后看到老两口那绝望的眼神,跪在他们面前说:“爸、妈,虽然明超不在了,还有我呢!请你们二老放心,我活一天你们就过一天,我绝不会把你们丢下!”

上有快满80岁的“公婆”,下有13岁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以后一家人的经济从何而来?安葬了丈夫后,杨德碧擦干眼泪,做出了一个让周围邻居都惊讶的决定继续留守,一如既往地照顾“公婆”。如果说,杨德碧的第一次选择是为了爱情,那么,这次选择,则是因为道义责任。

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丈夫去世不久,“公公”刘永禄的白内障突然加重,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杨德碧日复一日地为刘永禄穿、脱、换、洗,摆在桌上的菜,她也要帮“公公”夹进碗里。2009年,杨德碧送刘永禄到涪陵区中心医院做白内障手术,病房的人都以为杨德碧是刘永禄的亲闺女。

2010年,“婆婆”王光明得了重感冒,她怕让“儿媳”花钱,坚决不去医院治疗,她说:“碧儿,我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我们不花这冤枉钱,回去吧!”杨德碧坚决将她拽到龙潭医院输了3天液,前后花了500元,直到把她的病治好。

再嫁时,她第三次“留守”

杨德碧的善良和坚持,赢得了龙潭镇万寿村村民陈永连的尊敬。“这么善良勤劳、敬老爱老的好女子。能娶她为妻,该有多好呀!”陈永连来到杨德碧家,表明心迹后,就帮她担粪、种萝卜。

2010年3月,陈永连和杨德碧结为夫妻,和杨德碧一起承担起了赡养两位老人的担子,家中经济状况也明显改善。为了更好地照顾妻子,照顾妻子的儿子和“公婆”,陈永连放弃了在主城打工的相对较高收入而回到龙潭镇。在他们结婚后的这一年里,邻居经常听见他们一家人爽朗的笑声,都赞:“刘永禄夫妇福气好哟,遇上了碧儿和陈六(陈永连的小名)。”

2011年2月18日,“公公”刘永禄去世,杨德碧夫妇按照农村的风俗,隆重地安葬了老人。“婆婆”王光明除了耳朵有点背以外,身体状况非常好。同村人都说,是杨德碧的孝心,为老人和全家带来了福气。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不论明天会怎样,我会一直照顾两位老人颐养天年。”

李建珍:家是大爱的延伸

李建珍,女,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铁路局柳州机车车辆厂工人。2008年,李建珍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李建珍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重组之家:中风瘫痪的继任公公,有眩晕症时且常发病的婆婆,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外婆,还有尚未成年的孩子……

她白天照顾卧床的公公,洗衣做饭,擦身按摩,端屎端尿从无怨言。晚上还要回厂上班。外婆每次发病时,就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但只要一看到李建珍,老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好很多。

这样一个弱女子,二十年如一日,精心地照看多病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将孝心凝聚成一股无穷的力量,用爱心支撑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家”的真谛:以孝为先,以爱为重

1990年,经朋友介绍,23岁的李建珍和丈夫李文相识相恋。但天有不测风云,李文的父亲因公殉职,李建珍便每天到李文家里帮买菜、做家务,和李文的母亲聊天,想尽办法逗李文的母亲开心。1991年,李建珍与李文步入婚姻殿堂。她结婚后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常言道,“婆媳经”最难念,但是她与婆婆的关系,不是母女胜似母女。婆婆患病,时常眩晕,需要休息调理。李建珍不管工作多辛苦,都主动承担起所有的家务活。夫妻俩经济并不宽裕,但李建珍经常给婆婆买营养品和衣服。

3年后,婆婆与刘鸿儒再婚。1997年,新公公患中风半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婆婆身体不好,当时因工作原因也脱不开身,而公公的两个女儿都在外地,一时也无法赶回。李建珍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公的责任。她和同事换了班,每天早上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再赶去医院照顾公公。她每天细心照料,不怕脏不嫌累,照顾得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还以为她是老人的亲生女儿。公公康复后,逢人就夸奖李建珍孝顺。“真是比亲女儿更亲”。

2008年2月,婆婆又患了胃溃疡。李建珍及时地把婆婆送到医院,拿药、打吊针,忙前忙后,跑上跑下。婆婆住18天院,李建珍每天都日夜守护在身边。

好职工,好妻子,好妈妈

虽然家务繁忙,李建珍却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响当当。李建珍在车床班干了20多年,加工的零配件有上百万个,居然做到质量零缺陷!有一次,车间接到一批传动轴加工任务,客户要求较高精度,还要光洁度达到6级。为了达到客户的要求,车间把活儿交给了李建珍。她认真制定了加工工序,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高度责任心,生产出了让客户十分满意的产品。

2006年,李建珍考取了铁路局的高级工技能证。她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工作者”。

对孩子,李建珍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女儿李欣15岁那一年,李建珍一家三口从父母那里搬到新家。虽然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但她对老人的关心从未有所减少。她和爱人经常把公公、婆婆、外婆接到家中,或是每周带上孩子回去几趟,和老人一起吃饭,聊天。

李建珍的一举一动,李欣都看在眼里。在她的影响下,女儿从小就跟母亲一起悉心照顾老人,养成了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十分优秀,而且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年至2006年,李欣被评为“柳州市优秀学生干部”,2007年获柳州市“德育先进学生”称号,连续6年获全国中(小)学英语能力竞赛的一等奖。

李建珍的丈夫李文平时工作比较忙,原是武钢集团柳州钢铁公司的一名工程施工管理员。他跑现场,下工地,经常加班加点,无暇顾及家庭。因此,照顾老人小孩以及料理一大堆家庭琐事,全由李建珍一人承担。她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让丈夫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文从施工管理员升迁为项目经理与妻子的强有力的持是分不开的。他不仅连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2008年还被评为柳钢物业公司的金牌职工和服务明星。为此,李文心中满是愧疚:“结婚这么多年来,真是苦了她,家里的事一直以来全指靠她。”

血缘亲情,将爱延伸

李文的表妹李兵,两口子都是下岗工人。家里的日子过得不宽裕。2008年,李兵丈夫病重,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为了凑够医药费,只得四处筹钱。李建珍一家鼎力相助,当时,李建珍的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但却慷慨资助了上万元医药费,帮他们渡过难关。当年,李兵的丈夫去世,李兵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少,还要抚养小孩。更是让他们一家陷入了困顿。李建珍一家没有袖手旁观,经常经予鼓励,每月还定期给表妹家300元到400元补助。后来,又把李兵上小学的儿子的教育问题接管下来,婆婆负责辅导语文数学,女儿李欣辅导英语。

“我这样做是人之常情,都是应该的。”李建珍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豪言壮语。她用最平凡的善举,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爱的宣言,诠释了“家的真谛”,编织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她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理解,战胜了一切似乎不可战胜的困难。以孝心、爱心、责任心向社会昭示:爱心永恒,孝心有道,和谐兴家。

相关内容推荐: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小说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点评:

写的很好看,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希望本书编写组作者大大继续加油↖(^ω^)↗

最新言情小说推荐

  • 是夜过分撩人是夜过分撩人

    我原本想喷喷《是夜过分撩人》这本书的。但看了之后。真心不赖,好看。支持作者是夜过分撩人

    作者:佚名末世已完结

  • 星辰伏魔星辰伏魔

    文笔超好!和别的小说不一样,《星辰伏魔》这本书感觉很新颖!人物描写细腻,反正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小说。

    作者:孤傲邪玄幻已完结

  • 苏姜宁楚元青苏姜宁楚元青

    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情节,不过更新有点慢,但要体谅守望大大啦,毕竟好书不是催出来的,加油哦

    作者:一棠末世已完结

  • 一夜沉婚一夜沉婚

    啊,终于等到上瘾A大大新书了,只是上瘾A大大怎么不写快穿了?我是看大大快穿入坑的

    作者:上瘾A武侠连载中

  • 财阀娇妻病娇影后她是白切黑财阀娇妻病娇影后她是白切黑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言情文,文笔细腻,主张的是以宽广的胸襟示人,对做人有很大启示。

    作者:月野末世连载中

  • 90460316112300639046031611230063

    《9046031611230063》这本书中人物情节跌宕起伏 事件故事精彩非常好 感谢又有的小说

    作者:又有言情已完结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言情>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