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阅读

时间:2020-08-31 00:47:45作者:本书编写组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是本书编写组最近创作的轻类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精彩章节节选:见义勇为——一个让人热血沸腾、激动感恩的话题。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见义勇为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取义成仁,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一直是发出最...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免费试读

见义勇为——一个让人热血沸腾、激动感恩的话题。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见义勇为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取义成仁,在中华传统道德中,一直是发出最强音的浩然正气。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英雄形象。

然而,曾几何时,见义勇为却遭遇了尴尬和无奈,从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故事,到麻木路人的冷漠旁观,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似乎一度被湮灭在市场经济的波谷中,人们哀叹“人心不古”,“冷血”一词屡屡出现在公众的话语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本篇见义勇为的模范们用行动告诉大家,我们的热血不曾冷却!

吴菊萍:勇救儿童的“最美妈妈”

吴菊萍,女,1980年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员工。2011年7月26日,全国妇联作出决定,授予吴菊萍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1年12月27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1媒体关注度十大榜单”,“最美妈妈”吴菊萍入选“十大草根人物”。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2012年2月3日入选中央电视台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她,面带微笑,身着一袭蓝色连衣裙袅袅的走来。她亲切大方,靓丽时尚,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让你感觉到暖暖的。

“我们都觉得,她平时就是一个挺善良,挺有责任感的人。她伸手救妞妞,其实是这种本性的习惯性流露。”吴菊萍的老师同事都这样说。

“我不是英雄,只是恰好碰到了”

2岁的妞妞从十楼坠地的一刹那间,她甩掉高跟鞋,向空中伸出了一双接抱的手。十天以后,妞妞醒了,这是她缔造的生命奇迹。这位名叫吴菊萍的80后母亲,很平凡,平凡得没有人能说出她以前曾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她确实又很伟大,中国人传统的勤劳勇敢、乐观善良、见义勇为等美德的滋养,让她在伸手一接的刹那绽放出最美丽的大爱光辉。

对于当时的救人举动,吴菊萍坦言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医生说,如果砸到我脑袋,我肯定没命了,砸到脊椎,可能至少是瘫痪。我伸手去接是个笨办法,但当时的情况,我不去接,孩子肯定没命啊!我们很多见义勇为道德模范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令人惋惜。所以我认为一个人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仔细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徒手接人是一种极端的应对方法,对我和孩子都没有生命的保障,如果时间允许而且有更好的保护双方生命的办法,我也会选择更稳妥的方法。”

没有“英雄故事”的英雄

吴菊萍出生的时候,家里一共就分到一亩地,过得很苦,“一块饼干可以让菊萍高兴好几天,放在口袋里舍不得吃”。

1991年,吴菊萍的父母和邻居家各出了2000多元,合买了一台手动的织布机。由于父母几乎24小时都要看着机器,妹妹还很小,家务事都落到吴菊萍头上。吴菊萍每天放学,先做饭,接着喂猪和鸡鸭,再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帮父母一起织布。

中考时,吴菊萍受伤骨折,她拖着打着石膏的腿上了考场,满分530,她考了480分。本来可以上一所好的高中,但为了早点赚钱补贴家用供妹妹读书,她选择了中专。

在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因为成绩好,菊萍几乎每年都能拿到几百元的奖学金。第一次拿到奖学金后,菊萍就跟父亲商量,想把钱捐给学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基金。一捐捐了3年。

8年前,吴菊萍进了阿里巴巴品控部,一直工作至今。同事们说,吴菊萍挺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她几乎每天都是部门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到了之后会帮同事的电脑开机,这样大家到了之后可以直接用电脑。

“她是农民的女儿,继承了父母那种朴实、善良。她平时和今天所做的都只是这些善良的习惯性流露而已。”吴菊萍的丈夫陈建国说,“菊萍也不想大家把她称为英雄,因为她觉得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对于一连串的美誉,吴菊萍很高兴,但有时也会觉得“太过了”。媒体采访时,吴菊萍时常发出清脆的笑声,并拒绝一些“稍显夸张的美誉”。老公陈建国说,“她喜欢笑,喜欢有话直说”。

吴菊萍一直说,她不是英雄,她是一个普通的80后。

社会热议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对我来说,这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能将更多的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曾庆香、刘薇:瞬间诠释生命的永恒

曾庆香,男,汉族,1972年8月生,生前系江西省信丰县大塘埠镇万星村村民。刘薇,女,汉族,1976年12月生,生前系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2010年10月,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他们全国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曾庆香、刘薇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曾庆香还获得2010年江西省致敬人物;2011年9月,二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农民工和女记者联手救人

一个来京创业的农家子弟,一个海归的年轻记者,两条平行的生命线。他17岁外出打工,“吃苦”、“诚信”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宁肯自己吃亏,也要让顾客满意;她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是《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中唯一的调查女记者;他们本互不相识,但却有一个相同的信念:救人。那一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英雄”。

2010年3月9日,在北六环小汤山西桥附近交汇,两个鲜活快乐的生命,在那一刻永远定格。那天晚上,刘薇加完夜班驾车回家,行驶至北六环路小汤山西桥附近时,一辆运煤卡车突然侧翻,压断护栏,煤渣倾倒了一地。刘薇的车因躲避失控也侧翻了,她被困车内。

刘薇翻车的一幕,正好被途经此处,与妹妹、妹夫一同回家的曾庆香尽收眼底,“快停车,那辆车里的人肯定受伤了,我去看看!”曾庆香焦急地叫道,还未等车停稳,就急着跳下去。他费力地打开车门,救出刘薇。看着获救的刘薇身体并无大碍,曾庆香悬着的心方落下。刘薇一边道谢,一边忙着从车里找出装有采访素材的包背在身上,全然顾不得身上的擦伤。她本想用曾庆香的手机,给丈夫报个平安。可电话刚接通,就又有一辆小车驰来,车轮碾轧在煤渣上,也失去控制与路边的护栏相撞而侧翻。

“又有车撞护栏翻车了,我先去救人!”刘薇挂断电话,与曾庆香一起不顾一切冲过去救人。可没想到,这竟是刘薇留给丈夫最后一句话。还没等他们冲到出事车旁,一辆高速驶来的面包车同样轧在煤渣上失控撞上出事的小车,曾庆香和刘薇瞬时被撞倒在地。虽然医院奋力抢救,但两人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结婚13年来,阿香对我一直都很好,从没骂过我一句。”曾庆香的妻子杨素兰深情回忆,“我们在东莞同一工厂打工6年,阿香从来不让我洗被子、洗衣服,都是他抢着洗。后来大儿子上学了,就没有与阿香一起外出,可阿香只要有两三天放假的时间,就会回来看望我们母子和父母。”

不但对家人很好,曾庆香也很热心助人。厂里的工友,有谁要办暂住证,或是要上医院看个病,他常常主动帮忙。在东莞代蒂塑胶厂,曾庆香不仅勤劳肯干,而且乐于助人,厂里90%的人都受过他的帮助。比阿香晚两年进厂的湖南籍工人范财国说:“阿香在车间干活比谁都卖力,我比较瘦弱,他比较健壮,搬运货物时,他总抢着搬最重的,让我搬比较轻的。”

2009年5月,为了赚钱,也为方便给小儿子治病,曾庆香和妹妹、妹夫一起来到北京孙河经营马具生意。他在北京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要吃得苦,二要讲诚信。

四哥曾铭志一直对曾庆香上学的事念念不忘:“我和庆香一同中考,我考上了师范,他考上了技校。但家里供不起,庆香就主动放弃学业,一个人跑到信丰铁石口矿区去做工。全靠他做苦力赚钱,才让我完成了学业。”

“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同村62岁的黄永德追忆起曾庆香以往的种种,长叹了一声,落下泪来。“每年雨季,村民出村就要过河,由于河水涨得深,老人孩子过河很危险,只要庆香在家,他就主动去背老人、小孩过河。村里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一到农忙季节,庆香只要看到谁家没有劳动力,都会主动伸手帮一把。”

平凡却不普通的央视女记者

33岁的刘薇,2005年毕业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留学归来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工作。几年来,刘薇做过很多优秀的报道,像《瘦身陷阱》、《金丝美容陷阱》、《美容神针内幕》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2008年4月底,为采访安徽阜阳儿童手足口病病情,刘薇和同事连夜搭乘火车奔赴阜阳,在满员的车厢中站了整整一夜,到达后顾不上休息又马上投入紧张的采访。整整4天4夜,她只睡了不到10个小时,制作出了全国最早播出的关于阜阳手足口病的新闻专题。

在丈夫的眼中,刘薇一直是个善良的女孩,“她经常会给我们的亲戚朋友打电话,号召大家把不穿的衣服捐出来,她再寄到边远贫困地区,而且她还不留自己的名字和地址。”

“你说都那么晚了,她怎么才下班回家?”刘薇六十多岁的老父老母许久都无法接受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撒手人寰的事实。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让人不忍,淳朴的老人却还惦记着女儿未竟的事业,“她特别热爱这份工作,每次做节目,都会通知我们的亲朋好友播出时间,让大家给她提意见。前些年还很稚嫩,但她一直努力学习,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了,却没想到……”

刘薇生前用这样的话诠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每一次经历质疑与求证,调查与反调查,其中的艰辛都如同一部部小说;只要能为消费者谋一丝利益,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心甘。”

邰忠利:80后士官纵身一跃铸壮美

邰忠利,1986年6月21日出生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2005年12月从家乡入伍,生前系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三连一排代理排长,一级士官。2010年11月29日,邰忠利被评为第二届全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2009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见义勇为模范。

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四个年头。本来,过不了多久,他就可以走向社会,开辟人生的另一个辉煌。然而,他却用他那优美的一跃,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年轻。

那一刻,定格为永恒

2009年8月9日16时40分左右,到黑龙江呼玛采摘山货的张文礼在江边失足落水。他拼命地挣扎着,岸上的妻子也在绝望地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这时,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三连士官、代理排长邰忠利正和几个战士沿江巡逻而归,听到呼救声,他回头甩下一句话:“我去看看!”便撒腿往出事地点跑去。看清江边情况后,他几下脱掉上衣,俯身冲到江边,蹬掉两只军鞋,纵身一跃,跳入江中。

邰忠利潜入水中,拼命托起落水者,及时赶到的两个战士用力相帮,张文礼得救了。可英雄邰忠利却没了踪影。

得知邰忠利失踪的消息后,驻军和政府多方力量组成搜救队,驻地渔民和游客也自发投入到搜救行动中,13艘军民船艇沿江寻找邰忠利,俄军也在对岸协助中方搜救。8月15日,失踪七天六夜的邰忠利,在距事发地134公里的黑龙江下游俄方一侧,被俄军打捞上岸。

2009年8月17日,江风萧瑟,细雨凄迷,当日上午9时16分,烈士遗体火化,呼玛县江中船艇一齐鸣笛,全城车辆停止,行人伫立,为英雄默哀。呜呜的笛声、悲切的哭声打湿了呼玛人的心。军地各界敬献的花圈在殡仪馆前绵延数百米,人们在雨中举着“邰忠利,人民的好儿子一路走好”等横幅。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两地,在全国各地,人们一直传颂着邰忠利为抢救落水群众而壮烈牺牲的事迹。

忠孝两全大爱长存

作为一名“80后”战士,邰忠利生前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自己对国家、对军队的忠诚,对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对战友、对群众的爱护。

老人孟吉祥得了癌症,生活不能自理,邰忠利来了就帮他擦身子、按摩,直到老人病逝;得知患脑血栓的魏双奎老人一个冬天没洗澡了,邰忠利便烧了两大盆热水,从头到脚给老人搞了一次“大扫除”。

邰忠利所在部队的驻地呼玛县的人民至今仍在怀念着邰忠利,邰忠利几年来所挣的工资有一半寄回了家里,1万多元捐给了驻地的贫困学生、贫困群众,而他自己每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多块钱。

说起自己的儿子邰忠利,年近古稀的邰文贵老泪纵横,至今不愿相信儿子已经走了。在邰文贵的心中,忠利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懂事,特别有爱心的孩子。

听到邰忠利献身的消息,烈士当年就读的鄂温克旗第一中学班主任阿荣挂老师说道:“我真的不愿相信这是事实,可他跳江救人是必然的;这孩子从小就愿意帮助别人,这就是他的品格。”老师回忆说,当年在学校,邰忠利就总是央求老师把一些事情交给他来办,总是说“我能办好,让我来吧”。

王茂华、谭良才:舍己救人的英雄翁婿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镇,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王茂华岳父。2010年3月29日,宜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表彰和学习王茂华、谭良才同志的决定》,授予王茂华、谭良才“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同时授予王茂华“优秀人民教师”荣誉称号,并在全市广泛开展向王茂华、谭良才学习活动。江西省民政厅批准王茂华同志为革命烈士;江西省团委授予王茂华同志“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央电视台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追授王茂华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烈火无情人有情

2010年3月21日下午2点45分,江西省宜春市慈化镇伯塘村村民李兴武家中发生大火,6名儿童被困屋内。当时,王茂华刚回到自己家,看到几米外李兴武家冒出了浓烟。王茂华立即跑过去,“不好,着火了!”他一边呼喊岳父来救人,一边冲进李兴武家。房内火苗翻滚,浓烟呛人。王茂华一手一个抱出两个小孩。谭良才也冲进去救出两个小孩。当王茂华听说里面还有孩子,立刻第二次冲进火场。几分钟后,王茂华第2次从火海中抱出一个小女孩。此时,他的衣服上已经着了火,他刚放下抱着的孩子,准备扑灭身上的火苗,几个孩子哭着喊道:“里面还有1个小孩!”王茂华和谭良才第3次冲进火海。就在这时,突然房子里响起爆炸声!烈火引燃了放在角落里的煤气罐,只见谭良才和王茂华被气浪先后冲出房屋,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2010年5月2日,王茂华因大面积深度烧伤,引起严重烧伤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幸去世。谭良才于2010年10月治疗康复。

好老师、好同事

王茂华当年读初二的班主任丁老师说,当年,王茂华是以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分到他班上。他经常看到王茂华在熄灯之后,还在学校走廊里看书。有一次,王茂华意外摔断了骨头,请假一个多月在家休养。在没有老师教、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王茂华期末考试却拿了年级第一。为了尽早走上社会,王茂华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宜春师范,在叔叔的全力支持下完成了三年中专学业。2004年,他通过参加招聘考试,成为伯塘中学的一名正式教师。

王茂华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冬天,很多学生的手冻得像胡萝卜,有的生冻疮、有的开裂出血。特别是住宿生,洗起衣服来,总是痛得掉眼泪。王茂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到镇里的修理店买回了一台二手洗衣机,给学生洗衣服。他还时常来到学生寝室,看到学生有换洗的衣服,就会一一拿出来洗晒。同学们感到在王老师身边,就像在家里一样温暖、幸福。

王茂华不仅是学生的好老师,还是邻里之间的好朋友。邻居都说,王茂华不仅喜欢自己的小孩,别家的小孩也非常喜欢,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到邻居家去,跟小朋友玩,抱抱邻居家的小孩。邻居谭小兰说,如果不是经常去邻居家,王茂华也不会关注到余水兰家起火。而王茂华受伤后醒来首先问的是,被救的几个孩子是不是安好?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王茂华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2008年,王茂华结婚,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调配两间房子给他作新房用。茂华婉言谢绝说:“谢谢领导的关心。我丈母娘家离学校近,还有间空房。学校房子紧张,让给别的老师吧,我就住在我丈母娘家里,不给学校添麻烦了。”

谭良才今年44岁,在当地开了一家花炮厂。当地村民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他也是热心肠的人,平时总是乐于助人,大家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他商量,他也会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我们。他奋不顾身地扑进火海救小孩,我们非常佩服他的壮举……”村民争相向记者介绍。

壮举之后的又一次壮举

火海救人1年后,2011年3月21日,王茂华烈士的遗孀谭长华和父亲谭良才将110.61万元群众捐款捐赠给慈化镇光荣敬老院修建“英雄楼”,用于改善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条件。谭良才在捐赠仪式上说:“我们一个小小的救人举动,感动了那么多人;人们纷纷解囊相助的举动,也深深感动了我。我把人们为我捐助善款的剩余部分,全部捐赠给光荣敬老院。这样,我才会更安心一些,也算是我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相信茂华也会支持的。”朴实的话语,展现了平民英雄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

用心品味2010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人们也许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两位英雄的内心世界: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冯思广:80后飞哥的44毫米

冯思广,男,山东省茌平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1月出生,生前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二大队原正连职飞行员。2010年5月7日,冯思广被评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并于6月4日被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2010年9月被评为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2011年2月被中国伦理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孝子”,9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有一种行为,让我们敬仰;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你用这种行为诠释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军旗因你骄傲、国旗因你自豪。

你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在那浩瀚宇宙星空中,你化成那一颗最明亮的星,依然用你那忠诚的心,捍卫着你那依依不舍的共和国的天空!

惊魂一刻:避免4000人伤亡的44毫米

2010年5月6日,完成第一轮课目的冯思广开始执行第二轮飞行任务。

脚下的城市夜色阑珊,头顶的天空星光璀璨。就在这一片温馨祥和之中,灾难不期而至。全神贯注的张德山突然感到发动机声音没了,飞机的推力小了。他迅急一瞥仪表盘,发现速度表指针在下降。

此时,飞机已飞临跑道南头拦阻网上空,与地面高度约50米,不具备迫降条件,飞机坠毁已成定局,飞行员跳伞是唯一选择。

从空中看下去,城区的灯火就在眼前。如果飞行员在飞机起飞上仰的态势下跳伞,冯思广和张德山都能生还,但飞机就会坠毁于城区,机上800公升的剩余燃油和温度高达700多度的发动机机体,胜过重磅炸弹的威力。

这是一片人口密集区域,仅常驻居民就有4000多人,并且毗连夜市、宾馆、物流站。时值晚上九点多钟,居民大多在家中休息休闲,一旦坠入这里,飞机触地产生的跳跃、冲击、爆炸,以及引发的大火等一系列重大次生灾害,将会把城区炸出一片火海。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在这生死抉择瞬间,冯思广和张德山同时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不约而同地前推驾驶杆,将处于仰角状态的飞机迅速调整为俯角状态。事后飞参判读显示:驾驶杆前推44毫米,飞机由仰角12.3度变为俯角9.8度,由此改变了飞行轨迹。

看到飞行轨迹已避开居民区,按照后舱要先于前舱弹射的跳伞程序,张德山拉开弹射救生装置拉环,飞机提前坠毁于机场内跑道延长线300米处。因后舱和前舱弹射按自动程序控制有1.1秒钟的延迟,就在这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刹那间,先行跳出的后舱飞行员张德山跳伞成功,落地时右脚踝骨骨折。而前舱飞行员冯思广跳伞时,飞机高度仅有32米,且带有16度俯角,低于弹射安全包线高度,弹射后降落伞尚未张开即触地,壮烈牺牲。

生命因高度而美丽,境界因高度而升华。两名飞行员毅然推杆44毫米,下降的是飞机的高度,上升的却是人生高度。

“80后”飞哥的“生活小节”

冯思广小时候就主动为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送饭、打水。招飞入伍后,每次回家他都要去看望孤寡老人,每次都要留下100元钱。他听说村里有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了,便找到这名学生的家长反复做工作,并送去200元钱,这名学生家长答应再难再苦也要送孩子上学。

凡事总喜欢替别人着想,这是冯思广的特点。同住一个寝室的战友蔡丹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站在二楼站的窗台上擦玻璃,冯思广进屋后赶紧让他下来,说“你的姿势太不安全,要像这样才行!”说完就示范起来,并坚持自己把窗子擦完。晚上休息,他无论翻身还是上厕所,动作都特别轻,特别小心,生怕影响了战友休息。从小帮助父母劳动长大的冯思广,一直没有改变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每次回家,都要帮父母干农活。去年中秋节部队放假3天,正好赶上家里秋收,冯思广一回到家就进地里干活,归队时是从地里直接去的汽车站。大队干部回忆说,看到冯思广身上有不少泥点子和碰剐的血印子,一问才知道是帮父母收玉米弄的。

冯思广同志牺牲后,受到他帮助的群众赶到追悼会现场,那位曾经辍学的学生也赶来了,他在烈士灵前痛哭失声,大叫着“冯叔叔,你不要走!将来我也要参军,完成你未竟的事业!”小事见精神,小事见素质,正是这种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品德,成就了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神圣的壮举。

“他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一辈子都受教育!”曾经当过冯思广班长的冯超说,当别人去参加活动或者演出时,冯思广总是先回到宿舍,打好水,打扫好卫生,让同学们感受到一种舒适,一种温馨。

甘占恩:舍己救人少年郎

甘占恩,男,汉族,1996年3月生,共青团员,青海省湟中县西堡镇堡子村人,生前系青海省湟中县羊圈中学初一(2)班学生。2010年8月15日下午,在救助落水同伴时,英勇献身。共青团中央追授甘占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一位90后少年,用一次生命壮举,书写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让人们因为他而对一代人树立了信心。在一个全社会道德普遍失衡、新生代似乎“人心不古”的时代,甘占恩的行为无疑有着远比见义勇为更为重大的意义。

15岁少年托起的生命重量

2010年8月15日下午,甘占恩和堂哥甘占祥搭伴外出玩耍。走到离村子不远处的阴山堂村时,他俩看到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在铁道旁玩耍,铁路下面有一个涵洞,由于下雨和地下渗水,涵洞下面成了一个水潭,有两米多深。

“有人掉到水里了,快来救人啊!”

原来是同村的小伙伴王建祥掉进了水潭。甘占恩脱掉上衣,奋力跳入水潭,拼尽全力向王建祥游去。

这时,不远处的甘占恩的堂兄甘占祥听到呼救声也跑过来,跳入水中营救,他在水下摸到王建祥,便用头把王建祥顶向潭边,潭边的小伙伴们立刻把王建祥拉出了深水潭,他得救了。甘占祥在得知堂弟还在水中后,多次潜水寻找,但直到力气耗尽也未能找到堂弟,只得返回潭边。

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后,都因不会潜水,未能想出营救甘占恩的办法。在阴山堂村务工的湖北籍民工李月清水性较好,他闻讯赶来后多次潜入水底,但都没有找到甘占恩。等两个多小时后,村里人用赶制的铁耙子把甘占恩打捞上来时,甘占恩早已离开人世。

甘占恩虽说已经15岁了,却在爷爷、奶奶眼中依然是那个最小的孙子;他虽然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却在父母的心目中还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他是一个天真烂漫小小少年,却在无忧无虑的暑假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却走的是那样的英勇无畏、震撼人心。

好孩子,好伙伴,

小占恩很懂事,也很乖,很少在外面惹祸,就连每年的压岁钱占恩全会存起来,用来交学费。

小占恩的堂哥甘占鹏说:“恩恩胆子比较小,平时也不太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水。但见到有人落水时,面对两米多深的水,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同时又让人十分感动。”

甘占鹏回忆道,有一次他和恩恩到山上去抓野兔,他一不小心在一处陡坡上滑倒了,当时就是恩恩伸手拉了他一把,才让他躲过了一劫。甘占鹏说,恩恩特别喜欢养兔子、鸽子之类的小动物,如果在路边遇到受伤的小动物,恩恩肯定会带回家的。

说起同学甘占恩,他的同班同学甘生婷、王斌回忆说,甘占恩平时乐于助人、踏实肯干、富有爱心。

好学生,好团员

甘占恩的班主任老师刘兰心情悲痛地说,甘占恩是个相当优秀的学生,成绩好,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而且在同学中特有威信。她记得班里的凳子、窗户坏了,甘占恩会及时和同学们一起把它们修好。如果有的学生病了,他会组织同学及时去看望。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是她对甘占恩最深的印象。

班主任刘兰悲痛地说,“甘占恩是个很优秀的学生,成绩好,尊重师长,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是她对甘占恩最深的印象,“他一贯积极要求进步,201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作为新时期共青团员的优秀代表,在校期间,甘占恩同学刻苦认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他无私无畏,不怕牺牲,表现出高度的思想觉悟,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凯歌。甘占恩同学的英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青团员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风貌。

在校长雷登祥的记忆中,甘占恩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每年的运动会上都能听到“甘占恩”这个名字。

“娃娃是个好娃娃。喜欢运动的他,带动了整个年级的体育,班上的很多学生受到了他的影响,上体育课很积极。”雷登祥这样描述他记忆中的甘占恩。

甘占恩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了下来。共青团青海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广泛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坚毅品格;学习他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共青团中央追授甘占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要求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学习甘占恩同学不惧危险、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学习他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旦增尼玛、仁青达瓦:藏族英雄小哥俩

旦增尼玛,男,藏族,1993年6月生,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学生。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仁青达瓦,男,藏族,1992年8月生,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高三学生。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称号。

当见义勇为不断遭遇尴尬,当英雄流血后还要流泪,两名藏族中学生却勇敢地迎着歹徒的刺刀冲上去……

小英雄,该出手时就出手

2009年7月22日晚上9点多,仁青达瓦和旦增玛行走在拉萨金珠西路上,当两人行至立交桥附近时,突然听到一阵救命的呼叫。循声望去,两人心中不由一紧,原来有3名男子手持匕首在围攻一名出租车司机。司机身中数刀,血流如注,司机凄惨的求救声,像尖刀一样刺痛着两个人的心。

两位好伙伴义无反顾冲上前去,大声断喝:“住手,不准行凶!”

杀红了眼的歹徒一看来的是两个少年,挥舞着匕首,气焰嚣张地喊道:“管什么闲事,滚开,不然老子连你们一起杀!”面对如此凶险的歹徒,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已经将生死置身度外,此时,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

旦增尼玛勇敢地朝一名歹徒扑了过去,紧紧抱住歹徒的上身不放。歹徒手握匕首,臂膀弯过来就往旦增尼玛身上一顿乱捅,肩膀、腹部、臀部中刀,血一下子涌出来,旦增尼玛脑中一片空白,感觉身子轻飘飘的,站立不稳。看到这个少年如此不要命地抱着自己,歹徒慌神了,他们挣扎着仓皇而逃。

仁青达瓦这边的情况非常危险,他中了一记重刀,已经摔倒在地。

两人伤情都很严重,在自顾不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出租车司机的安危。仁青达瓦吃力地拨通了“120”电话,路过的行人也都热心地赶过来帮忙。

此时的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竟同时有3名伤者送达,先救谁?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伤痛刺骨,汗珠像黄豆一样直往下滚,汗水、血水混合在一起,全身都湿透了,可是他们仍然强忍着,说:“我们还挺得住,先救司机吧!”

可是,让两位少年英雄没想到的是,自己付出了血的代价,却没能挽救司机的生命。旦增尼玛的抢救进行了6个多小时,手术台上多次休克,不省人事。主治医生说,要不是小伙子身体结实,后果不堪设想。当晚,仁青达瓦又被转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继续抢救,形势严峻。“仁青达瓦送来抢救的时候,由于胸腔积血太多,呼吸都十分困难。我们立即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导出大量气体和250毫升不凝血。”时隔一年,西藏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的陈主任仍然对当时的抢救情景记忆犹新。

5天后,拉萨市公安刑侦民警将这3名歹徒全部抓获归案。

他们感动了社会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位藏族小英雄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人自发赶到医院看望他们。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为旦增尼玛和仁青达瓦一次性解决了两万元医疗费用,对他们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名小英雄所在学校的老师来了,说这两个学生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旦增尼玛还是班里的安全委员,向来热心帮助同学;学校各个年级的同学来了,说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十分正直,威望很高;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也来了,他们都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看望两位少年英雄,病房里鲜花簇拥,爱心在接力传递。

仁青达瓦和旦增尼玛说:“每个人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员,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见义勇为的行列中,人人都有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侠义心肠,才能凝聚成一种真情和浩然正气,才能用正义的力量荡涤邪恶,让正义之歌回荡在人间。”

刘兴元、刘贺龙:感动三省的“忠义父子”

刘兴元,男,汉族,1973年12月生,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陶城乡黄庄村村民,在河北省文安县打工。刘贺龙,男,汉族,1997年5月生,生前在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南陶管营小学读书,刘兴元之子。2010年刘贺龙被追授为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北省美德少年;2011年9月,刘贺龙父子被评为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他话不多,很老实,人品很好。”无论是黄庄村的群众,还是南陶管营村的邻居,都对刘兴元给出了同样的评价。

“刘贺龙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刘贺龙在文安县南陶管营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赵萌萌说,“他非常懂事。别的同学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积极帮助。前几天,班里的凳子露出了钉子,还是他主动修的。”

河南父子异乡冰河联手救人

2011年6月29日上午,鄢陵县陶城乡黄庄村的刘兴元,得知自己和儿子因为在河北省见义勇为营救落水儿童,而荣登中国好人榜,并入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时,一语未了,这名40多岁的汉子,言语哽咽,泪如雨下,父子永别的那一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虎年农历正月十三(2010年2月26日),为了早点回家吃晚饭,刘贺龙和乐明浩、赵堂柯、刘全决定抄近路,沿十马干渠冰面回河东岸的村里。

刘贺龙刚到河东岸,就听到身后传来哭声。湖北籍孩子乐明浩年幼的妹妹因为不敢过河,在对岸放声大哭。10岁的乐明浩赶忙折回去,准备把妹妹领过岸。“咔嚓”一声,就在乐明浩快到对岸时,脚下的冰面碎了,他一下子掉进了冰冷的河里。7岁的刘全吓哭了,12岁的赵堂柯也吓蒙了。13岁的刘贺龙一边沿冰面向乐明浩跑去,一边冲其他小伙伴喊:“快去叫大人!”

闻声赶来的陕西籍民工邓建贵忙冲出家门救上了乐明浩;陕西籍民工余辉安在救刘贺龙时自己也掉入了水中。

刘贺龙家住得较远,得知有人落水时,刘兴元边跑边脱衣服,在河边一眼就看到了儿子露在冰面上的头和摇动的小手,他立刻跳进冰河,奋力向刘贺龙游去。5米、4米、3米……就在距离儿子不足2米的时候,刘兴元突然看到了在水中挣扎的余辉安。此时,刘兴元距离儿子只有一臂之遥,再往前划一下,就能把儿子救上岸,但他想都没想就伸出一只手抓住了余辉安,用另一只手抓住岸上人们扔过来的绳子,把余辉安救上了岸。等力气几乎用尽的刘兴元准备再次下水救儿子时,儿子已经没了踪影。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救,刘贺龙被民警和群众打捞上岸,但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已停止了呼吸。

事后,当记者问刘兴元为什么要那样选择时,他悲痛但坚定地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那个人离我更近,如果我只顾去救我的娃子,那个人肯定淹死了。但人家是为了救我的娃子才下去的,我不能让人家出事儿。”

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对普普通通的父子,却以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见证了人性深处的光华。正是这些平凡中蕴藏伟大的人们,以自己的勇气、良知和责任,感动你我。

大义父亲:一个老实人

刘贺龙的家位于黄庄村的东南角。4间瓦房建于10多年前,墙壁已经多处开裂,屋脊有的地方已经坍塌。虽说是个家,可他们家连个院墙也没有。在周围邻居光鲜漂亮的住房衬托下,显得很是破败。黄庄村主任介绍,刘兴元家跟其他村民家一样,以前主要靠人均一亩多薄地为生,“刘兴元话不多,很老实,人品很好”。

1998年,村里调整土地,刘兴元抽签抽到了村里地势较洼的一块地。他二话没说,就接了过来。那块地一下雨就涝,根本没多少收成。2002年,实在没有办法的刘兴元和村里其他几个人一起到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左各庄镇南陶管营村打工。

当时在救人现场的邓州人李雪菊感慨地说:“如果他(刘兴元)当时全力以赴去救自己的儿子,他儿子可能还有一丝生的希望。”

对此,刘兴元心中只有痛、没有悔:“那一刻容不得我考虑自己的儿子了。”

舍身儿子:从小就梦想着做一名英雄

母亲邢玉娥回忆着:“去年我过生日那天,早上顾不上给他(刘贺龙)做饭,就给了他一块钱。中午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妈妈生日快乐’,然后递给我一个发卡——粉红色的,带着一朵小黄花。我问他哪儿来的钱。他说,早上没吃饭,省下了一块钱给我买了发卡。”

这些年一家人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就在牺牲那天,小贺龙脚上还穿着母亲的破棉鞋。

每天放学回来,小贺龙都会为妈妈打上半盆水,让妈妈洗脸;每到周末,他都会在家中忙着刷锅、扫地;每到夏天,他都会站在忙碌的妈妈身边,用力地扇着扇子;每逢放假,他都会帮爸妈搬又湿又重的树皮……

黄庄小学校长王保铭在刘贺龙小学二年级时教过他思想品德课。他回忆说:“因为孩子表现好,当年要转学时很多老师都不想让他走。”

在南陶管营村,附近的小孩儿都喜欢跟刘贺龙玩。他年龄大、个子也高,但从来不欺负其他小朋友。谁家的小孩儿哭了,他还主动拿着自家的东西去哄他们。来自南阳市镇平县的赵堂柯说:“他就像一个大哥哥,我们平时经常在一起玩。他总说要做一名英雄保护我们。”

“娃子打小就想当个英雄,现在他的愿望实现了……”刘兴元哭着说。

刘贺龙的日记写到了2010年2月12日。在一篇名为《生命的意义》的日记里,他写道:“就像雷锋叔叔那样,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有意义。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胡文传:从“大义父亲”到“光明使者”

胡文传,男,汉族,1969年6月生,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村民。2004年,胡文传获得安徽省见义勇为一等奖;2008年胡文传曾荣获合肥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

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从安徽奔波到浙江打工的农民工,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内向不爱说话;走在人群中,他很难被注意,与别人接触后,也可能很快会被忘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面对一次次的灾难的打击,他从没忘记给予。给予别人生命、给予别人光明;而在被剥夺时还不忘给予,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决心。

唯一没救上来的,是他的独生子

共有5个孩子落水,他救起了4个,唯一长眠水中的,是他的独生儿子。

2002年6月8日,胡文传已经从打工的浙江回到位于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的家中好几天了。这一天,为了好好犒劳一下刚参加完考试、正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胡凯明解解馋,胡文传特地到田沟里逮了一些螃蟹。儿子放学回来后,看见父亲正在油炸螃蟹,开心极了,蹦跳着到水塘边和小伙伴们一起钓麻虾去了。

没过多久,正做着饭的胡文传突然听到有人呼救:“有孩子掉到塘里了!快救人啊!”心中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胡文传夺门而出。

池塘距离胡文传家只有十几米远,跑到塘边的途中,胡文传看到几个孩子正在水中扑腾着,女孩子的长头发在水波中上上下下飘散成了一片。再搜索,胡文传看清了距离岸边最远的那个孩子,正是他的独生子胡凯明!

胡文传跃入水中,向儿子游去。途中,几只小手抓住了他。胡文传赶紧让这几个孩子搂住自己的脖子、抱着他的胳膊喘口气,说完,猛地扎进水中,抓住4个孩子,手拽背驮拼命向岸边游去。胡文传想继续挣扎着去救儿子,但是,他突然发现,身边清澈的水中,一个孩子正在下沉,便伸手将这个孩子捞起来。

此时,胡文传已经无法再前进,望向儿子的方向,正好看到儿子在水中挣扎着浮出小小的脑袋,大喊了一声“爸爸……”,第二个“爸”字还没说完整,就没入水中……

让女儿的眼角膜带给他人光明

失去儿子的一年后,2003年9月,胡文传与李翠花生了个女儿。2007年1月24日,李翠花又产下了小女儿。胡文传让小女儿跟妻子姓李,取名明娜,希望这个女儿能够填补妻子心中的遗憾。但是老天仿佛没有睁开眼睛……

小明娜出生10天后,经检查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经过两次手术也没有挽留住小明娜的生命。

除夕前一天,当人们欢天喜地迎接新年到来之际,胡文传却强忍悲痛,顶着寒风,赶到医院签署了捐献小明娜眼角膜的志愿书。当晚,医院实施了眼角膜捐献手术,接受捐献的两名患者重见光明。

2009年8月21日,胡文传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加入眼角膜捐献劝导志愿者队伍,希望在将来,自己的眼角膜能够带着素不相识的人走出黑暗。

不少人了解到胡文传的感人事迹后,主动要求到胡文传所在医院签订捐献承诺书。“我捐献角膜一是想帮助患者重获光明,另一个想法是想做个表率,呼吁更多人帮助那些在黑暗中的患者,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光明。”

如今,他又当上了一名眼角膜捐献劝导员,用自己的经历作出无声的范例,开始了他的“光明行”……

“还有人问我,如今再遇到此类事,会不会再出手?答案是肯定的。我不能因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当两者有冲突时,要舍小家顾大家,因为我自己还有热血和正义感,有良心和良知,其实现实生活中,需要更多汶川灾区那样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也需要更多像我这样‘头脑进水’的人。”

纪长秋:“长秋精神”千秋存

纪长秋,男,1962年10月2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生前系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万宝社区的低保户,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靠开小卖店和四处打零工艰难生存。2009年10月,纪长秋被吉林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11月,荣获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英雄称号;2010年1月,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1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一位老者领着一个小男孩参加了纪长秋的送别仪式。孩子问奶奶:“什么是烈士?”老人告诉孩子,烈士就是“为了咱老百姓的平安、国家安危献出宝贵生命的人”。

老人说,这是给孩子上的一堂最生动的教育课。

在落网后接受审讯时,劫犯李广庆说,他完全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一个赤手空拳的普通人对他紧追不舍,三颗“手榴弹”、两把“枪”都没能使他退缩。

为了17万公款,身残敢闯枪林弹雨

2009年9月29日是纪长秋生命的最后一天。在这个普通的秋日,平凡的纪长秋以英雄壮举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句点。

那天下午2时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吉林省长春市西朝阳路支行内发生持枪抢劫案。犯罪嫌疑人李广庆趁人不备将银行营业厅南侧窗户外的护栏锯断,提前做好作案准备。案发当天,他拉开锯断的护栏,将玻璃打碎后从窗户进入营业室,持自制火药枪威逼3名营业员离开办公区,抢走17万元巨款后跳窗逃离。

纪长秋正在街上行走,突听有声音高喊“有人抢劫”,猛然抬头一看,有一人正沿西朝阳路南胡同往西民主大街方向逃窜,后边紧紧跟着几个追赶的群众。纪长秋毫不犹豫,一下就加入到追赶队伍,奋不顾身地冲在了最前面。

歹徒李广庆向追赶的人群扔出了类似手榴弹的爆炸物,以示威胁。巨大的气浪把附近住宅楼几户人家的玻璃震得粉碎。硝烟还未散去,李广庆又扔下了第二颗自制爆炸物。

就在追击的人们有些犹豫的时候,纪长秋舍生忘死,第一个从爆炸物旁勇敢地冲了过去,对歹徒紧追不舍。硝烟还未散去,疲于奔命的歹徒又扔下了第三颗爆炸物,但这都没有阻挡住纪长秋快速追近的步伐。歹徒逃至西民主大街与西中华路南胡同交汇处,劫持了一辆出租车,用火药枪威逼司机驾车逃跑。千钧一发之际,纪长秋最先追上来,拉开车门将歹徒按在座位上,并向司机大喊:“他是劫匪,别开车!”随即便和歹徒展开肉搏。穷凶极恶的歹徒李广庆举枪对准红衣汉子的面部,罪恶的手指扣动了扳机。我们的英雄纪长秋缓缓倒在了血泊之中。

落网后接受审讯时,犯罪嫌疑人李广庆提起被他杀害的英雄纪长秋的浩然正气时仍心有余悸。他交待说:为了抢劫能够成功,他提前踩点儿,仔细谋划了行动及逃跑路线,带了5支火药枪和3枚自制的手榴弹,把作案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想了好几遍,却唯独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一个赤手空拳的老百姓对他紧追不舍,勇敢地穿行在他的“枪林弹雨”中,三颗手榴弹,两把枪都没能使他退缩。

警方表示,正是由于纪长秋等见义勇为者的勇敢追击,打乱了李广庆原定的逃跑路线,使他更长时间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这对后来精确刻画他的体貌特征,迅速破案起了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他走了,却留下了“长秋精神”

纪长秋走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秋精神”。两年来,英雄所在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它、秉承它,纪长秋以另一种方式更清晰地活在人们心中。

时任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批示:纪长秋同志是长春百姓心中的英雄,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广大干部群众要学习纪长秋无私无畏、匡扶正义的优秀品质;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和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献身精神。

孟祥斌: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孟祥斌,男,1979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刘桥村,生前系96164部队司令部机要科副连职参谋,中共党员。2007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因勇救落水女青年而牺牲的第二炮兵部队某旅机要参谋孟祥斌同志“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并号召广大官兵向孟祥斌同志学习。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见义勇为模范。

英雄已逝,浩气长存。正如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孟祥斌奋力一跃的英雄壮举并不是一时冲动。熟悉他的战友们说:“遇到任何这样的事情,只要孟祥斌在场,他一定会第一个冲上前去。”

阅读全文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写的很好看,很喜欢这样的风格,希望本书编写组作者大大继续加油↖(^ω^)↗

作者:本书编写组类别:言情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在线试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