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小说最新章节目录及全文完整版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小说最新章节目录及全文完整版

时间:2020-08-31 00:48:29作者:张鸣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是作者张鸣所著的一本轻小说,故事很有深意,值得一看。《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精彩章节节选:当然,农民让子弟读书,并不都是希望自家的孩子日后能够一举成名,鱼跃龙门,他们中相当多的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真正期望的也就是能识几个字,能看懂官府的告示和税收的传票,做个小买卖会算账,不吃亏;再就...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免费试读

当然,农民让子弟读书,并不都是希望自家的孩子日后能够一举成名,鱼跃龙门,他们中相当多的人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真正期望的也就是能识几个字,能看懂官府的告示和税收的传票,做个小买卖会算账,不吃亏;再就是能够略微明白一点自己应纳的钱粮,可以应付官方的收税人。所以,识字教育往往是一部分农家子弟读书的真正目的所在,尽管他们未必会很清晰地表露出来。在任何时代需要都会产生最强大的创造力,因而,我们在流行的蒙学读物中又看到了一类没有什么意义,纯粹是为了识字的课本,比如《六言杂字》和《对相四言》(即古代的看图说话)。这些课本几乎全部用农村日常用字写成,具有强烈的农家实用性。同时,由于精英家庭的子弟往往开蒙早,涉猎经史也早,甚至不屑于用蒙学读物,相对而言,蒙学读物农家子弟使用得比较多而且用的时间比较长。这样一来,蒙学的内容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多少会渗进一些农村世俗的经验与智慧,以适应农民的需要。换言之,就是某些世俗的谚语格言趁农村儒学房屋的年久失修,悄悄地从后门溜了进来。于是在一本正经的道学面孔上,竟然不时地露出圆滑之气来。像《名贤集》中的“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增广贤文》中的“逢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之类,显然与正统的儒家道德相乖离,基本上属于世俗的处世智慧。所以当时有俗语称:学了《四书》知礼义,学了《贤文》会做人。

另外一些蒙学读物如《教儿经》等,在宣扬孝道的时候贯穿了某种农家将心比心、以恩报恩的意识,渲染父母养儿女如何辛苦费神,什么“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几同于民间下里巴人的孝亲宝卷。又如“父说脚软腰又胀,母叫眼花头又昏,非是父母装假病,人到老来百病生”;“要茶要水靠儿子,儿子出门叫孙孙,纵是媳妇能孝敬,媳妇总是外姓人”。前者像是苦口婆心地劝孝说教,后者则是农村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正统的绝对主义的孝道总是有点隔膜。

尽管农村的学校教育从后门渗进了一些不那么纯正的东西,但是它毕竟是正统意识形态灌输的大渠道,应该说,在这个渠道,传播的误差与失真是最小的,传统国家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贯彻到乡间,并起着对小传统的导向作用。当然,真正由国家主张并制度化的意识形态灌输严格来讲并不是私学教育,明清统治者接过前代由名臣倡导的乡约宣讲的尝试,并将之制度化,特地发布了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为主旨的圣谕广训,由贡举出身的乡绅主持,定期于通衢人广处宣讲。但是,尽管统治者屡屡强化这种制度性灌输的形式,仅有清一代从顺治九年到光绪十七年,凡下32道谕旨重申此事,甚至还将圣谕宣讲搞得很通俗,强调“宣之如歌词曲,讲之如道家常”(《宣讲拾遗》),甚至在圣谕宣讲中掺和上善书宝卷的内容,但是不唯听者藐藐,连讲者也是虚应故事,效果非常有限。

真正能对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培养起到作用的另一种形式是宗族的祭祀活动。传统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些条文和原则,还有礼仪及其精神。不言而喻,国家意识形态礼仪的再现与演练就是祭祀活动。一般来讲,祭祀必须是由儒生来主持的,儒最初的含义就是祭祀上的赞礼人。后来乡里社会的宗族祭祀活动,自然而然就成了乡绅的专利,他们主持这项活动,毫无疑问会使之合乎正统礼仪的规范。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敬天法祖、上下有别、昭穆有序等观念全部都体现在祭祀活动的种种仪式过程中,经过反复地祭祀的仪式演练,类似的观念不知不觉地就会内化为一种近乎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同时,由于西周的宗法制度的残破,在宗族祭礼上位置顺序往往与各分支、各家族、官僚体系的关系有关。秀才举人和进士自然身份不同,“老友不与小友序齿”,与官有关的身份在宗族地位上作用远远大于年龄和辈分。当然,细论起来还存在非常烦琐的等级,同级阶官,科甲出身与杂佐出身的不一样,杂佐出身的与捐班的又不同。进士还要分一、二、三甲,能够进翰林的人无论如何都要神气得多。连秀才都要分个附生、增生和廪生。家族里有没有跟官身沾光的人,在平时生活里可能并没有明显的感觉,但一到祭祀之时,这种由官而产生的地位差距就会凸显出来。气氛庄严的仪式烘托,会使参与的人产生强烈的自卑和荣耀感。不仅如此,有的地方还会让有科名的人得到经济和荣誉上的双丰收。福建古田宗族一般都有书田和祀田,“书田专为奖励子孙而设,子孙设有一人人泮(即入学中秀才——笔者注),他人即将书租若干石让收终身,相继入泮者均分之;中举、会进者更加若干石不等。祀田之租本为各房子孙轮流承祭之用,但子孙能得科第,亦有让其特收一年,以后再依房次轮收者;其让收之方法载在簿据,垂为家法”。这里,包含的意思除了经济上的好处之外,就是在科举上能为祖宗增光的人,无论辈分大小,位置就离祖宗近些,甚至吃祖宗的祭祀。所以,很多人迷醉于科举考试,以求进身,并不仅仅为了自身的出人头地,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地位与荣誉,做的是“显亲”的孝道大题目,即使考不上,进进考场也让人高看一眼。实际上,进过考场的童生与没有考过试的童生地位确实存在差距,至少在世人眼里是如此。

阅读全文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故事很精采,也很特别,作者的逻辑思维很强大,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故事情节都能表达的很完整,人物的内心描写也很细致,整篇读下来精彩不断,大力推荐。在快完结之季,希望所有相爱的人解开误会,幸福完美的生活下去⋯

作者:张鸣类别:网游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小说最新章节目录及全文完整版